站人:清代东北的“贱民”

2008-05-06 08:52 阅读(?)评论(0)

黑龙江站人文化 

清朝在东北设立驿站,多将被发配的吴三桂旧部充当站丁,黑龙江尤甚。站丁都是带罪之人,没有自由,劳作艰苦,世代以传驿为生,久而久之,就形成了一个个“孤岛”:自己的习俗、自己的语言、自己的生活,自己的站人文化。

站人:清代东北的“贱民”

清朝盛世的疆域,北抵黑龙江流域和库页岛。驿站制度相当完备,全国驿、站、塘、台共计1785处,驿道四通八达,从京师通往各边远地区。

清代驿站管理由兵部负责,京师设皇华驿,各省腹地及盛京地区设驿,军报所设站。驿站发递文件,有缓件、急件之分。奏折、文书、军报的驿递均有规定。军机处的文件,只要注明“马上飞递”字样的,规定每天300里。遇到紧急情况,就要“六百里加急”,据说,还有“八百里加急”的,在一昼夜,要骑马奔驰800里,其辛苦可想而知。

在清代题材的电视剧里,我们时常能看见那些手持文书,骑在马上狂喊飞奔的传递人。这就是站丁,身穿镶蓝号坎,挎着腰牌,头戴清军圆檐无缨帽,绑着腿绷,穿着马靴,日夜兼程。

当所有人都像今人看见消防车似的避让,站丁似乎很潇洒。但是,这个特殊群落的苦难又有几人能知?

一、站人的社会地位,相当于《水浒》里描写的“贼配军”。黑龙江站丁,主要成分来自三个方面:(1)吴三桂余孽。他们追随吴三桂从山海关一直杀到云贵,在云贵高原养尊处优了近半个世纪。后来,他们参加了“三藩之乱”。兵败后,死罪饶了,活罪不饶,被发配到边关塞外从事了这种苦役。(2)被判处流刑的罪犯。由于条件恶劣,死亡缺员的情况经常发生,于是,就把那些被流放的犯人,充实到站人队伍。(3)站人的后代子孙。尽管这样,仍后继乏人。为了保证站丁后续有人,朝廷准许他们携家带口,甚至拨银两为他们买妻,于是就出现了子继父业的“世袭”现象。

二、站丁的经济地位不如牛马,《吉林通志》载:各站台的管理者——笔帖式一年的饷银是36两,领催委官饷银24两。每匹马的草豆银一年18两,每头牛的草豆银一年12两。可是,每个站丁一年的俸饷不足0.16两,也就是说,100名站丁吃的“皇粮”不如站里的一匹驿马。

三、画地为牢,永无出头之日,人身自由受到限制。朝廷还严格规定,不许站人及其子孙读书走仕途,不许经商做买卖,不许站丁越百里之外,否则格杀勿论。其家属的活动范围,也被严格控制在方圆8里地之内。

在这种非人待遇下,要想活下去,唯一的出路就是在站台周边垦荒种地。《吉林通志》载,妙噶山站等八站640名站丁,共种地4865垧。额定的黄牛只有640头。每个站丁负担耕地7垧多,相当于今天黑龙江7个农村劳动力的耕地,在没有农业机械的条件下,经营这么多的土地,劳作的艰苦不言而喻。

驿务繁重,站丁疲于奔命,家中的农活基本上靠妇女和儿童。站人的女子不很苦,她们不能像普通汉族女人裹小脚,大门不出,二门不进,要像云贵女子的样子,赤脚下田,春种秋收。

管辖站人的官员,视站人为囚徒,虐待站人染为恶习。《黑龙江志稿》载:“传闻有余丁签名帮贴之旧习。道(光)咸(丰)以后差徭日重,一经签名,无不倾家荡产。”同治十二年,朝廷恩诏中有抚恤驿站一条,可以想见其困苦之状。

什么叫“帮贴”呢?且听下回分解。
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